顶点小说 > 毕业舞会 > 第五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南极大陆有四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高点”。一个是地理极点,就是世界的最南端,美国已经在这个点建立了常年观测站;一个是地磁极点,就是地球磁力线交汇的地点,被法国占据;一个是全球气温最冷的冰点,俄罗斯的东方站就建在那里;而最后一个极点,则是南极洲海拔的最高点“冰穹”(DomeA),前不久已被中国南极科考队测得。

  冰穹是南极冰盖的最厚的地方,位于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区域。因气候条件极端恶劣,离海岸线远,冰穹在以往是无人问津。这个地区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这里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因此,“冰穹”成为南极冰盖冰芯钻探最独特最理想的地点,其在地理、天文、气候等各方面的科学意义是地球上其他任何一个科学观测站所无法代替的。

  牟雨参加的此次南极科考队,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穹顶”建立中国第三个科学考察站——昆仑站。考察队里除了作为主力的工程小组之外,还有几个专业小组,各自负有不同的使命。比如陈老师带队的地磁学研究小组,着重建设地磁学实验室;科学院国宝级专家李冰教授带领的气象学小组,任务是建立一个大气与气候观察站。同时,李冰教授还被任命为昆仑站的第一任站长,是整个建站计划的负责人。

  在南极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建站的各种艰难自是不必说。不过,比起所历艰辛,更让牟雨感叹和自豪的是,国家意志的强大。在强大后勤保障和预制材料的支持之下,位于世界最遥远大陆最高点的昆仑站,只经过了一个月的建设,就初具规模。牟雨手脚勤快,考察站建设期间,一片乱糟糟的时候,总能适时地出现在合适的地方,积极出谋划策,不遗余力。该科研工作的时候,牟雨就是一名认认真真的学者;该出汗出力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任劳任怨的年轻壮劳力。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队员里,表现突出,深得总指挥李冰教授的赞许。

  几个专项科研小组也在通晓天文地理的李冰教授的协调之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各项研究工作。由于这次南极科考的首要任务是建站,所以各研究小组都只携带了一些关键性的,较为轻便的仪器。即便如此,在冰穹这样极致的实验环境中,各个小组也都捷报频传,特别是在气象学和地磁学方向上,由于自然条件的独特优势,很快就收集到一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科研数据。这些初步成果极大地鼓舞了队员们的士气,也更坚定了决策者的决心。站点和京城总部的领导一致决定,马上扩大成果,提高科研力度,再运送一批大型的地震和气象科学仪器过来。

  眼看大学毕业的日子就快临近。牟雨得到了站长的准许,准备过几天就跟最后一支物资运送队一起撤离,回国参与新一批大型精密仪器的采购,然后再护送仪器回昆仑站。到那时,一组世界级的科研课题就可以全面铺开了。当然,对于牟雨来说,此次回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回汉江大学参加毕业典礼,以及那个意义非凡的毕业舞会。

  在回国前一天的中午,牟雨特意来到穹点,四仰八叉恣意地躺在冰面上,感受那来自世界之巅的极致体验。那是一种多么奇特的感觉啊。身下是几百上千米厚,半透明不透明的冰层,掩藏着多少亿年地球气候的记录和积累。躺在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凝结成的音符上,牟雨仿佛在聆听地球亿万年的历史,触摸时间的痕迹。

  牟雨时而感觉自己就躺在一片凝固的海洋上面,多少风浪的洗礼、洪荒的变劫,都深埋在这透着神秘幽蓝、平静得仿佛没有心跳的水晶心里;而多少沧海桑田、生命的缘起和灭绝又都绘制在冰晶细密繁复的纹理之上,等待科学仪器去细细解读存历过的证据;时而觉得自己飘浮在几千米的云端,周遭无所不在的纯白,正在将他与天地融合;时而他又感觉自己是躺在一本摊开的巨大记事本上,渺小得如浩瀚无垠的数据中的一只蜉蝣,然而体内却真真切切地隐藏着连通外部世界的神奇密码。他觉得有些飘乎乎的,奇异的感觉一阵阵袭来,身体也不由自主地从真实中抽离,投入进几光年的时空隧道,开启了一个混沌初开的白日梦……

  当晚,就在牟雨收拾东西的时候,李冰教授来来回回地在不大的考察站里踱来踱去,眉头紧锁,忧心忡忡。牟雨还是第一次看见站长这副神情,便忍不住问是怎么了。

  李冰教授神情凝重地说:“研究团队发现近期太阳射流特别强劲,在两极把臭氧层烧出来几个空前的大洞。这么大的几个臭氧空洞同时存在,是极为罕见并且非常不稳定的。每个臭氧洞仿佛是飘浮在大气中巨大的肥皂泡。如果这个时候,有什么扰动,使得几个大肥皂泡相互碰撞导致破裂,或者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肥皂泡,都会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形成百年一遇的大雪暴,那么全球将经历百年一遇的寒流袭击。而处于风头浪尖的两极所遭遇的气候恶化,将难以预料。昆仑站现在所处的位置——穹顶,更是风暴的核心区域。我担心,到时候我们这个刚刚搭建起来,还有待后续物资进一步完善的科考站,不知道能不能经得起这么严峻的考验啊?”

  李教授的一席话让牟雨觉得不可思议,便说:“教授您多虑了吧?要产生这么大的扰动,那得需要多大的能量啊?可能性微乎其微吧?”

  李冰教授摇了摇头说:“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啊。你一定听说过蝴蝶效应吧?那是70年代一个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混沌学的概念。说的是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就能带动整个系统长而巨大的连锁反应。形象一点来说就是:一只蝴蝶扑扇扑扇翅膀,如果时间地点巧合的话,可以引发一场大风暴。”

  牟雨灿烂地笑笑说:“哪里会那么巧?天底下几十亿只蝴蝶,只只都在拼命扇着翅膀,也没见产生多少风暴啊?”

  李教授解释道:“当然,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自然扰动,碰巧正好启动风暴开关的可能性的确很小。可是,大气的运行那么复杂,很多事情都无法预料,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况且现在的大气层正处于一个亚稳定状态,触发灾难性气候的几率呈指数上升。一个低概率事件,在发生前,可能微不足道,可是一旦发生了,那就是不堪设想的现实。我们所在的穹顶,更是首当其冲。”

  牟雨沉思半晌,对李教授的担忧,还是不敢苟同。他觉得这样低概率事件的发生和一个人遭雷劈的概率相比不会更大,李教授恐怕是杞人忧天了。可转念一想,不对,李教授似乎话中有话。便接着问:“老师,您刚才说,如果是自然扰动,引发灾难的可能性不大。可如果是人为扰动呢?”

  李冰教授长叹了口气说:“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如果有人为扰动,那就将是一场浩天劫数……其实,对气候进行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扰动,就是气象武器了。目前,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有投入,各国的超级计算机大多数也都被用于相关的研究,你说重要不重要吧?”

  “我们国家也是吗?”听到“气象武器”几个字,牟雨越发觉得好奇。

  李教授顿了顿,犹豫了一下说:“这个不好说。不过你可以想一想,我国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居于世界前列。这就说明我们对气象研究的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而且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因此,研究一些驱云聚雨的手段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就在上个月,京城周围出现五月飞霜的奇异天气,其实就是我院的一名院士成功地在京城周边的某个地区,用强力次声波实现了人工降雪的结果。”

  “次声波?降雪?”牟雨大为不解,这两个听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是如何扯上关系的?于是,便刨根问底起来。

  “降雨和降雪,其实都是一个原理:大气中的水汽凝成大颗粒,超过空气的重量,就从天上掉下来。如果气温高,就是雨;气温低,就是雪。如果大气中的水汽浓度不算太低,那么,降雨降雪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可:一是,有一个可以凝聚的核心;二是,有大量的水汽可以聚合在这个核心周围。传统的人工降雨,是往目标地区上空投放小型的溴化银(AgI)炸弹或干冰炸弹。溴化银炸弹炸裂后,一克溴化银可以还原成几十万亿颗纳米级别的银颗粒,提供了充分水汽附着的核心,加大了降雨的可能性。干冰则是降低云层温度,使水汽更容易凝聚成大颗粒。而最近试验的超低频超大功率声振动降雨器的原理是:生成的强大的声振动在云雾区域挠动,使云雾中的水珠之间产生强力挤压和碰撞,更容易聚合在一起落下来。和溴化银或是干冰炸弹相比,用次声波技术实现人工降雨降雪,显然有更明显的可控性和定位能力。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进步也是非常显著的,虽然还没有听说能达到成为武器的水平。”

  牟雨听了,连连点头。这种改变天气的手段,如果运用在战争时期,对敌人的行程进行干扰,装备造成损失,也就成了所谓的气象武器了吧。三国的周瑜不就借着东风,在赤壁一战而胜吗?当然,那时候无法改变天气,只是利用天时地利而已。如果“天时”和“地利”可以被人为操纵了,游戏规则是不是就彻底被改变了?

  李冰教授继续说:“早在月,西方某国就利用人工影响的方法将一台风引向中美洲,使该地区损失高达千万美元,人员伤亡逾万人。此后,该国在大西洋上又成功地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实验。可以推测,这几十年来,该国人造飓风技术已经日臻完善。传闻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大国,利用广袤的近北极圈的荒原,部署了大规模的气象实验装置,很可能就是用来进行气象武器实验的。”

  “那是些什么样的东西呢?”牟雨的眼睛瞪得更圆了。

  “具体不详。估计是一些高能装置,用于产生超高温,超低温,高电压,强磁场,或粒子流。这些高能的气候催化剂,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空间投放,完全可能引发蝴蝶效应。”

  “可是,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这两个条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

  “是啊。不过,这样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到底这个水有多深,各国的研究水平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都是最高机密,不得而知啊。无论如何,近期出现这样巨大的臭氧层空洞,使大气处于临界点的征候,这可是不可多得的试验气象武器的大好时机。所以,我担心,重大的事情就要发生啊。这个情况我已经向北京总部汇报了,最近一段时间真得打起万分的精神,不能掉以轻心啊。”

  一席话听得牟雨不寒而栗,竟然无究地联想到神秘而肃杀的《鲁班书》,想到了江教授曾经跟他说过的一番话:“……石匠、木匠就是以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现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不就相当于以前的石匠、木匠么……”牟雨只觉得天旋地转。

  ******

  北极圈附近,在加科纳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在黑松丛林的深处,隐藏着一座庞大的“高频有源极光研究计划”(HAARP)试验基地。基地四周林立的天线直插云霄,每根天线都有几十米高,总数多达180根,占地达13公顷,构成了一个堪称壮观的金属方阵。这些天线其实是一个个高频电磁波发射装置,发射功率达3.6MW,可向大气电离层发射短波电磁波束,以研究地球大气中间层的粒子特性和气象变化。

  此时,试验基地的所有人都在忙碌着。数据控制中心内异常安静,工作人员紧盯着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数字,神情严肃。

  试验基地外,那180根巨大的金属天线,泛出幽蓝色的微光,如同上帝投射在初生婴儿身上的凝视,平和、柔美。伴随着电压的不断升高,微光也不断充盈、增强,直至蹿升为巨大而凝固的“火苗”。那一排排不时闪着电光的巨大天线,仿佛一个个遏制不住躁动不安的身体,跃跃欲试着想要探出灵魂的边界。

  被自然孕育的人类,也曾经历懵懂无知的婴幼期,安于乳汁维系的简单生存,安于与自然和谐的共生共处。然而,毕竟与其它物种不同,人类,是唯一会玩火的小孩,自恃天之骄子,吃得越来越多,长得越来越快,欲望的火苗自然也越烧越旺。人类沉溺于放纵好奇的天性,在不断地探索中收获了更大的生趣,在各种试错中品尝到了更丰富的多样性。不可否认的是,好奇在不断满足的同时,贪婪和野心也被滋养壮大着,人类从来就不肯屈从于束缚,也从来不愿囿于划定的界限。科学,这个人类青梅竹马的舞伴,既聪颖又危险,既播撒文明的火种,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在创造和破坏方面都显示出力大无比的特质。与科学共舞,有如影随形的契合,有势如破竹的成就,也不可避免会有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困扰,但无论如何,永远都让人类心旌飘荡,欲罢不能。

  金属天线阵网产生的电光颜色还在继续加深,在黑漆漆的夜空的映衬下,让人不寒而栗。就在“火苗”从蓝汪汪蜕变成紫红色的一刹那,180条射流突然同时向上激发,齐齐蹿向夜空,交汇在大气层的某一点上,把那里的分子和离子瞬间搅成了一锅乳白色的等离子体粥。那团柔美的等离子体粥,仿佛一团并无二致的白云,乖乖巧巧地飘浮在那里。此时,一股早已计算好的猛烈气流恰好经过,白云一般的等离子云团就像被逼急了的斗牛,在气流的拉扯下,沿着风向,猛然向前冲去,正好击中了一个不大的空洞肥皂泡,使之瞬间破裂……

  肥皂泡的破裂,会瞬间形成一处低压空间,周围的物质即刻被吸入来补充达到平衡。经过超级计算机的精确计算,金属天线上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流在最恰当的时机持续加力,形成共振效应。就像在飞扬到最高处的秋千,恰到好处地被加了一把力,又顺势荡上了更高的高度一样。本来就处于亚稳定状态的大气层,像是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越来越快地倒下,形成一个蓄势已久的雪崩,顷刻无限放大……

  ******

  牟雨早早就睡下了,因为第二天一早他就将跟随物资队暂时离开南极。也许是因为即将见到心上人的兴奋,也许是这一个多月来与队友们在穹顶奋战的日日夜夜让他心中有种难言的不舍,也许还有刚才李教授那忧心忡忡的神色……各种思绪不断地在脑海里交织着、翻涌着,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进入冬季以来,南极的天气一天比一天恶劣,经常有暴风雪肆虐,牟雨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今夜他感觉有些异样,宁静得不同寻常,反正也睡不着,心里乱糟糟的,他索性穿好衣服,翻身下了床。

  窗玻璃突然“哗哗”作响,看来强风又来了。牟雨并没有太在意,酷寒强风在这里是家常便饭。只是不要影响到明天的撤离就好,他心里暗暗嘀咕着。

  宁静的南极的午夜,一直缓缓蠕动着笼罩天空的铅云,忽然快速流动起来。开始犹如一条潺潺的小溪,没过多久,便感觉整个天空都在加速移动,如同被狮子惊扰驱赶的兽群,四散奔逃、冲撞着。乱流裹挟着天空中本来轻缓的飘雪,一路狂奔,呼啸而过时,把地上的冰雪颗粒也卷了起来。一副势不可挡的架势,仅仅几个小时,便升级为16级的巨型暴雪颠风!

  风暴还在不断加强,就像是一个发怒了的魔鬼,狂啸怒号着,疯狂地撕扯吞噬着一切。狂风卷着暴雪漫天狂舞,肆无忌惮地哀嚎,好像无数白色半透明的幽魂在狂妄地舞蹈,天地间一片混沌。随着暴风雪藐视一切存在的摧枯拉朽,这片冰原,仿佛在瞬间丧失了理智,被格式化成了地狱。

  在超强的暴风雪的肆虐下,还来不及做一点挣扎,考察站外围的几个设备和尖塔就被连根拔起,飞飘天外,无影无踪。包括卫星通讯发射站,包括一个尚未完工的气象观测台,包括运输队准备撤离的两辆雪地车,以及被它们一路上跌跌撞撞砸中碾过的物体落下的碎片……

  只顷刻间,基地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陷入死寂。在滔天的大自然的神威之下,这个天之骄子的高科技观测站,成了洪荒里的弃儿。

  ******

  由于科考队的任务属于国家机密,国内的报纸基本上没有相关新闻。只有一个叫《内参消息》的报纸,在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落,用含混的措辞刊出了一则简要新闻:

  7月5日综合报道,近日,南半球地区遭遇了百年未遇的超强风暴和寒潮。南美各国和南非部分城市在暴寒的袭击下,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在内的交通干线均遭受严重影响。风暴发源地和中心位于南极圈附近。风暴中心的最大风力可能高达骇人听闻的16级,甚至17级。据悉,一个新建立的南极科考站正处于风暴的中心。目前,该基地与指挥总部失去联系已达24小时以上。有关方面预计,此次的异常天气变化还将持续一周。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https://www.xdingdiann.cc/ddk78225/438265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xdingdian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xdingdiann.cc